管理是一生的日常,成事是一生的修行,我是冯唐。
欢迎再次来到《冯唐成事心法》,我们讲讲会议管理。我们谁都不喜欢开会,但是我不得不说,如果想成事,请把开会作为你最喜欢的运动,修炼成你最擅长的运动。
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,麦肯锡的开会法。
我们为什么要开会?
有句中国的老话叫,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 是什么意思?如果两个人想的事,能够发自内心的相同,他们做出共同的动作能产生的效果,像切掉金子的宝剑一样锋利。
下一个问题是:真如果想产生这么大的价值,怎么产生?只有一个办法,就是要面对面开会。
另外一句话叫:“知人知面不知心。” 哪怕你最熟的人,跟你睡在一个被窝里的人,跟你喝一瓶酒的人,跟你吃一碗肉的人,还是隔着肚皮。隔着那么大的不同的背景、知识结构、父母的差异、成长背景的差异,你们很难对一个词都产生一样的概念,何况对一件事?所以说必须要交流,要开会。
我念过一个全职MBA(工商管理硕士),两年,在美国念。如果说这个MBA需要学到一个词,就是communication,交流。这个交流通过什么形式?开会。交流不好的时候去做事, 很有可能是破坏价值。
中国99%的领导都不会开会,中国式会议有四大痛点:
第一个痛点,冗长。领导夸自己一个小时,骂群众一个小时,互相扯淡一个小时,除了领导话痨,还有下属的话痨,抓住自己那点儿屁事儿,说啊说啊说,从头说到尾。还有一些自己竞争对手的话痨,总是说自己有多对,别人有多差,我为什么这么好,为什么领导还不提拔我?
第二个痛点,无效。会议不准时,没有议题,没有准备,讨论的时候不聚焦,最后形不成共识,当然也没有执行。
第三个痛点,伤感情。本来还是好朋友,本来还是好的领导下属关系,开着开着掰了,摔门而去了,朋友都没得做了。
第四个痛点,冷场。开会就是一个形式,问谁,谁也不说,领导说啥,大家都举手说领导说的好。如果这种会,开不开,其实有什么意思呢?就是领导宣布一下决策,那为什么不写个邮件呢?
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,麦肯锡的开会法。
全球财富五百强中,做CEO的麦肯锡的人数最多,麦肯锡的开会法也是财富五百强的开会法。在我过去二十年繁重的管理工作中,几乎每天至少开三个会以上,总数超过两万。这两万次会提炼的经验,我在下边十分钟跟大家讲述。在麦肯锡,这十分钟讲的干货,会扩成两天的面对面的培训。
咱们只谈三步,会前、会中、会后,应该如何管理会议。
第一步:会前
会前做好五个“W”:
What,开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,主要目的是什么。
When,何时开会。不能说,明天上午开。明天上午几点开?要精确到分钟。
Who,谁来开会。谁做主持,谁做发言,谁做参会者,谁做记录,他们来做什么,通知到每个人。
Where,何地开会。哪些人拨入,哪些人到会场。
Why,为什么我们开会。不能简单粗暴的说,“OK,明天过来开会”,把会议目的讲清楚,大家对此事的了解,对此事的动力要大很多,你的效果会好很多。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我们在微信群里最近开了一个会,讨论2020年1月份我们有了新冠的疫情,解决这个疫情最终的方式,应该是疫苗,疫苗帮助自然的群体免疫。但疫苗发展到什么情况了,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样子,我们想有一个清楚的理解,所以开了一个关于疫苗开发进展的内部的小会。
When,我们约好北京时间晚上八点钟,方便美国早起的,方便欧洲的,还没有睡觉的时候来开;
Who,群里边一共十八个人,已经有人举手说,八个人一定会来听一听,这八个人,有两个是生物制药学家,有一个病毒学家,有两个公共卫生学家,剩下的三个人,就是像我这样的,做投资的,做管理的,在药厂工作,在医疗投资机构工作;
Where,各自的家里,就用微信视频;
Why,我们想知道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了,有什么样的技术路径,由哪几种公司在做哪几种疫苗,成功率可能有多大,还需要多长时间。这样方便我们安排相关的投资企业、相关的被投企业,之后的生产、工作和生活。
再往下说麦肯锡的开会法。
会议材料提前一天发到参会人手上。除非是头脑风暴会,否则给大家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来消化会议内容。
会议主讲人会前做好演讲演练。我告诉你一个好有意思的秘密就是,你想被大家了解,你想获得更多的机会,在会前好好做好演讲演练,是你最快捷的捷径。
准备一个会,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,如果你有一个小时的会议准备时间,你花55分钟再重新写PPT,重新Polish,重新完善PPT。应该要做的是,你把55分钟,用来想怎么讲,用来练,不仅是想,用来练怎么讲。
你明天只有五分钟,面对一堆高管,你可能想想,你一年有可能只有这么三次到六次的机会,你为什么不花一个小时,甚至两个小时,好好练几遍这五分钟,你这五分钟练好了,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,别人知道你能说清楚,能想明白,你将来就会有更多的机会。
最后在会前需要考虑的就是,会议细节再给一遍。如果有电话拨入,电话拨入的号码是什么,在不同地方应该是哪个免费的号码,以及参会的密码。
你如果两天前给,有可能这个信息已经丧失在茫茫的email中,或茫茫的微信信息中。在会前提前两三个小时再给一遍,大家就不用再翻自己的手机,让参会人需要的麻烦越少越好。
以上,是会前的一些准备,能做到会前这样准备的,你已经成功了一半。
第二步:会中
会中,开会了,终于到时间要开会了。
第一是到场,到场必须准时。不能准时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时间,控制不了自己时间的人,坦率讲,也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生命的人。从根儿上,这样的人就不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。
交通拥堵,永远不是借口,北京、上海永远都会堵。我认识几个高阶的领导,我发现一个特点,到了部级领导,百分之八十的人会提前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到会场。
会中的第二点,我不得不强调主持人。任何一个比较严肃的会,比较正式的会,最好有一个主持人。这个主持人是一个控局的人,要把整个流程管理好,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情,第二就是问题解决。
有些人是光管这个时间了,他没发现这个时间是用来干什么的,是用来解决问题的。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主持人、好的控局人,他能一步一步的,从一个不成型的问题解决,到最后有一个共识,从头到尾解决好,这两个是作为主持人最重要的事情。
下面,一个会议主持人有些小的技巧:
比如说,在最开始的时候,可以强调四个P:
第一个P,purpose ,也就是说告诉大家会议的目的是啥。
第二个P,preview ,告诉大家,这个会会有几项内容,会有一个预先的预览。
第三个P,procedure ,也就是说一个会,咱们怎么进行。
你可以说,我们这是一个相对的头脑风暴会,大家有任何意见,可以随时举手说我要说我要说。也可以说咱们是一个汇报会,先由主讲人讲十分钟、十五分钟、二十分钟,讲完之后,我们有十分钟、十五分钟大家的讨论时间,有最后的总结时间,跟大家说好。
最后一个P,pay off ,就是这个会,我们希望最后达成什么样的,最后能离开会议室产生的效果。
我们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决策,我们需要安排什么样的事情。如果有这么一个 pay off 的大家对于会议效果的预期,对于整个会形成这种效果会有很好的作用。你把你想要达成的效果搁在最先。
当然,如果会议里边有陌生人,大家彼此第一次相见,一定要彼此介绍,这样是起码的礼貌。
介绍的时候突出各自的姓、名,以及背景和角色。比如说他是一个大分子生物药的专家,国家“千人计划”的其中一个。这样的话,你介绍他,把他的背景介绍出来的时候,我们听他讲大分子药技术细节的时候,我们就会把他的发言当成专家的意见。
而他讲一些管理呀,营销呀,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把他当成一个从常识角度讲管理问题的一个人。这样,大家彼此听的时候,带着一定的重点去听会有更好的效果。
介绍彼此之后,还有一个,我们在中国开会非常容易忽视,但是在欧美开会一定会要介绍的就是——逃生门。万一发生火灾、地震,最近的逃生门应该在哪儿。
还有一个主持人要做的事情,就是运用白板做关键记录。
有时候大家讨论,特别是在空气比较稀薄的地方,温度比较热的会议室,已经讨论了两、三个小时了。大家脑子很容易变僵,很容易变木,如果你有一个白板,你站起来写下讨论中的关键记录,其实对会议问题解决的推进有相当好的作用。
帮助有些说不清楚的人,提炼关键点。有时候,有些人,他是有点的,有货的,但他有时候倒不出来。他说了五分钟,说了三分钟,没关系,你的本事,作为主持人的本事,你把他的关键点拎出来。
你回去跟他确认一下,说,这个是不是您想说的,这是不是您的意见?这样,方便探究不同的意见,做好1+1>2。
再往下说一些小诀窍:
如果大家争起来了,争一些不能产生结论的点,以及争一些跟会议主旨无关的点,这在很多会上也很常见,那怎么办?
有个英文词叫 “Parking lot” ,翻译成中文就是“停车场”。你单列出一张纸,你说这几个事情,咱们之后再讨论,或者说,我们讨论完主要问题之后再讨论,或者说,我们之后再安排会议讨论,把这些争论的跟会议主旨无关的点列在旁边,“Parking lot” 。
再往下说,失控的时候怎么办?大家真吵起来了,时间被拖出来了怎么办?
回到原点。我们提醒大家,哎,最开始开会之前说什么了,我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,我们有什么样的Purpose,我们有什么样的要解决的问题,我们应该如何来讨论,咱们大家都说好了,回到原点,控制好时间、控制好节奏。
控制好有些人的话痨和情绪,是另外一个点。
说起来有两类人,一类人,像我这样,把事情都想好了再说。但我也见过有些人,比如说谁谁谁、谁谁谁,我名字就不举了啊,我观察他们是说话的时候在想事儿,当然可能这里边有高晓松、有罗永浩等等,他们是在说话的过程中呢,把自己的问题想明白。
对于这类人,当然他们有他们的优点、优势,但是在有些会上,这类人有可能成为会议的破坏者。他说得太多了,他带着情绪说,他占了别人太多的时间。这种时候,你可以递他一瓶水,必要的时候,你要站起来,站在他面前,说某某某,您的说话时间到了。
如果大家都进入话痨和情绪的状态,特别是有很激烈的情绪状态,我的建议是停止。
没有什么不是睡觉不能解决的。如果时间已经接近晚上十二点了,开会时长已经超过三个小时了,甚至有人已经非常情绪化,要动手儿,要摔门而走了。这个时候,主持人要站起来说,好了暂停。
你很有可能发现,明天再讨论我们争执的这些点,百分之九十的争执点已经没了,甚至百分之百的争执点已经没了。我们只是太累了,我们只是太情绪化了,我们只是为了争论而争论而已。情绪管理非常重要,我们都还是人。
主持人还需要再做的,是控制大家玩儿手机。
你接手机的时候请你去屋子外边,会议室外边接手机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。坦率讲,在现在的这个商业环境里面,你已经做到比其他百分之五十的会要好了,所以控制大家玩手机。
最后一个主持人要做的,就是总结提炼发言人与参与人的观点,最后因为你要实现的是达成共识。达成共识有很多种小技巧,这块儿把最重要的技巧跟大家说,就是民主集中制。
也就是说,在会上要给大家足够的时间、足够的空间、足够的自由度,去说话。一旦每个人、主要的人都把话说完了,最后民主集中。
这种民主集中,又有几种方式。比如说,可以先从长单子到短单子,大家提供解决方案,A、B、C、D、E,我们能不能把最不靠谱的筛掉,只剩A、B、C。
下边儿有一个方式,举手表决,还有一个小方式,就是最后诉诸权威。
也就是说,开会一定有一个级别最高的,最后的负责人,他既然已经担当了这么多的责任,咱们可以说,如果举手表决之后发现票数相差不多,那让他做最后的总结发言,定我们这个会议的决策是什么,以及他为什么这么定。让他一个人的意见比我们的意见比平均每个人的意见多一些权重,这也是在会议里常用的方式。
这是主持人,你看一个主持人,还是需要做好多好多事的。一个人如果能主持好会,其实已经是一个挺好的管理者了。
下面再说不同人的角色:
发言人:发言人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,一要守时,给你十分钟,你就说十分钟,不要讲得太长,你讲长的时间就是占用别人的时间。
第二个原则,“金字塔原则” 。想守时,想用时间短,又把东西说明白,要苦练“金字塔原则”。这是一个老外的一个思考问题和表达问题的结构化原则。我们将来会有一个另外一个课程,专门讲怎么能实现金字塔原则。
用老外的一句话解决,一句话形容什么是“金字塔原则”,就是MECE原则。不重不漏,你说话这些点,基本上能够覆盖所需要说的全貌,同时又彼此没有重复。把最重要的说清楚,不要陷入某个具体细节,“不重不漏”,这四个字。如果用普通的中文表达,就是一个中心,三五个基本点,说完了就完了。
第三类人,参会人:你不是主持人,你不是发言人,你是参加会的人,那你有什么样的义务?在麦肯锡,我们给当时每个人灌输的一个观念,就是反对的义务——Obligation to dissent。
公司给你工资,给你时间,让你参加一个会,不是让你光去喝水的,不是让你光用餐巾纸的,不是让你在笔记本上练硬笔书法的。你要听会,以及你一旦有任何意见,哪怕你是最小的小兵头儿,你有 “obligation to dissent” ,你有反对的义务。
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?这一点再强调都不过分。因为往往参会的初级管理人员、初级工作人员,他对最一线的信息收集最全、最敏感,他有可能最没有一个固定的成见,他又是最没有利益冲突或利益裹挟的人。他如果看到一个问题,充满了反对情绪和反对意见,如果这时候他不说,对于整个事儿的风险,实际上是非常大的。
会议定了之后,如果再翻盘是一个很费事的工作。在定之前,如果有人有反对意见,如果你能鼓励他说出来,对整个的风控是一个极大的帮助。
最后一组人是记录人:相对正式的会议,最好有一个哪怕很简单的书面会议纪要。这样大家不会逼着彼此去想,会议上咱们讲了啥,说了啥,最后做的决策。因为人是有弱点的,有时候只想听自己喜欢听的,只想记自己想记的。
那我们对当时的情景产生罗生门这种状态,大家想的都不一样,听的都不一样,记得都不一样,那怎么办?如果有一页纸,那会议纪要,我们重新看会议纪要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
第三步:会后
我们做了会议准备,我们好好开个会,会后并不是完了,离开会议室,只是这个会议效果的开始。
两点:一个是Follow Through,一个是Feedback。
Follow through就是督促执行。有可能是主持人做这个工作,有可能是一把手做这个工作,有可能是记录人做这个工作,就是会议做的决策。
谁,什么时候,干什么,递交什么东西,他要去盯着,要去隔三差五看,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了,现在发生什么情况。这是从Follow Through,是“跟踪”这个角度去看。
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Feedback。也就是说,具体做这个事儿的人,他有义务要跟相关的领导说,上次开的什么会,做了什么决策,让我做什么事情,我去做了,结果发生了什么。
如果他需要再召集一次会,那他请再召集一次会,如果不需要开一个会,他也要告诉相关的领导,事情发生得怎么样。要给一个Feedback,给一个反馈。
我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,特别不喜欢团队成员的一个态度,就是说:哎呀,这个事儿拖拖就过去了,或许冯老师就忘了。
从“成事心法”的角度,我不得不说,不一定每件事都做成,但是要做到件件有落实,事事有回音。如果你这么形成了习惯,很多事儿你会发现也就做成了。
总结这三步:不召开无准备的会,不结束没结论的会,不允许不落实的会。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和我聊聊你的思考。也欢迎大家点击音频页面的“分享”按钮,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亲人、爱人,或是朋友,甚至你的敌人,我们下期再见。
管理是一生的日常,成事是一生的修行,我是冯唐。